第20170914期

行業|臺媒:中餐在美紮根自成一派 象徵移民文化

2017-09-14

臺灣《中時電子報》日前報道稱,如今很多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從小就會用筷子,中餐不光只是吃,更成了美國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。儘管美國的中餐廳幾乎“全變了味”,但依然在全美各角落向下紮根。

中國美食逐漸走向世界並融入當地元素

 

許多華工進入美國,是造成中餐廳增加的主因。儘管這些中餐廳可以滿足中國移民的思鄉之苦,餐館菜色也力求“原汁原味”,但受限於美國食材,不得不做出本土化的改變。

 

但在美國人眼中,中餐不只是填飽肚子,也成為高級餐飲的新選擇。 

 

 紐約飲食博物館展出資料顯示,美國第一家中餐館1849年在三藩市開業,第二年就增至四家,1851年再增加至七家。 1890年以後,中餐館為了討好美國顧客,開始在食材和做法上有了明顯調整,生意也漸入佳境

 

1882年美國頒佈《1882反華法案》,在美華人減少,中餐的生意也變得冷清,甚至無以為繼。但二次大戰美國人的仇日情緒,讓中國餐館抓住了翻盤的機會。

 

 中餐廳雖然在美國越開越多,味道似乎越變越遠,或者說越來越符合美國人口味。中餐館在美生存,不能只考慮華人的胃,針對美國人的菜式也變得更為豐富。

 

有一種說法是,因為美國人對水果接受度高於蔬菜的習慣,中餐館的廚師嘗試以價格不高的水果罐頭取代糖醋進行烹飪,反而引起美國人對於中式酸甜口味菜肴的追捧。讓糖醋肉、陳皮雞類似口味的菜超級受歡迎。

 

報導稱,中餐館是美國移民文化的一個象徵性符號,且已自成一派,誕生了一系列的“美式中餐”,例如左宗棠雞、陳皮雞、酸甜肉等。這些在中國幾乎吃不到的中國菜,全成了美式中餐館超受歡迎的招牌菜。

 

 美式中餐不斷調整適應美國人的口味,也逐漸成為美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。在《老友記》、《生活大爆炸》、《怪獸電力公司》等美劇和美國電影裏,中餐外賣一直是出鏡頻率頗高的道具。

 

報導稱,美劇《欲望城市》其中一位女主角每天都會點同一家中餐廳的同一道外賣當晚飯,以至於餐廳服務員接起電話,聽到她聲音就知道她要什麼。生動說明了中餐館在美國餐飲業中的重要性,更顯示中餐不再只是飲食的一部分,而是像說中文、學中國功夫一般,逐漸融入更多美國人的日常生活。

 

 

本文源自:多維新聞

 

 

微信公众平台:搜索“中餐日报”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