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180118期

行業|全世界千百種餐廳榜單 究竟該聽誰的?

2018-01-18

前年米其林指南進入大陸時,就想和大家談談餐廳榜單。元旦剛過,又被各家美食媒體的年度榜單刷了屏。再加上前段時間,名廚江振誠宣布“歸還”米其林二星,更激起一片熱議。

 

餐廳指南餐廳指南

 

  從老牌的米其林、到新派的Best 50,國內外的大眾點評、OpenriceTabelogYelp……全世界這麼多餐廳指南,究竟有多少價值,食客又該聽誰的呢?

 

這次,我們一起聊聊全世界各大餐廳指南這件事。

 

  1 | 正統與創新之爭:米其林vs Best 50

 

  20171011日,臺灣籍國際名廚江振誠宣布,他親自打理的新加坡餐廳Restaurant André,將於2018年暫停營業,歸還米其林二星。也希望即將推出的臺灣米其林指南,能將他在臺北的餐廳RAW排除在考量之外。

江振誠

 

江振誠不是第一個宣布希望退出米其林指南的名廚。法國名廚Sébastien Bras也在20179月宣布,希望將他和父親維護了20多年的南法餐廳Le Suquet à Laguiole的米其林三星歸還。他在公開信中表示,自己背負了很長時間的壓力,希望能投身於更自由而沒有壓力( a free spirit and without stress)的烹飪之中。

 

  在旁人看來,這簡直不可思議。從1926年開始,米其林的餐廳系列指南經過多年苦心經營,早已成為美食行業的“聖經”。就算在如今餐廳榜單群雄逐鹿的年代,它在大眾印象中依然自帶正統光環。

最早的《米其林指南》

 

可以說,過去八十餘年間,米其林指南以其廣泛的影響力,驕傲而純粹的“歐洲血統”和“精英口味”,重新定義了高級餐廳(Fine Dining)。然而,正如紐約時報所言,維持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,要投入難以想象的金錢和精力——注重口味的同時,你還得擁有精致的裝修,無微不至的服務團隊。而在這個法餐走下神壇的時代,就連法國人自己也很少花重金吃飯,高級餐廳顯然會背負著極大的財務壓力。

 

  莫直接老師在節目裏笑稱:“所有米其林餐廳,本質上就是米其林連鎖餐廳。”有一定道理。米其林指南在以“名門正派”的標准衡量餐廳的同時,其實也在被自己的評選結果所定義。譬如Jo?l Robuchon,多年如一地做著正統法式料理,拿著米其林星星,以至於反過來成為了“米其林餐廳”的標杆,隨便在世界各地開出分店,基本都穩拿二三星,說是“米其林連鎖餐廳”,實不為過。

 

  但這種“正統論”多少會導致階級固化,導致米其林評選出的三星餐廳,隱約都有著相似的面貌,而不遵循這一遊戲規則的餐廳,卻很難有出頭之日。

Best 50

 

 相比之下,全球50佳餐廳榜單(Best 50)可謂離經叛道。英國雜志《Restaurant》在2002年發起這一評選,在2004年將其賣給了傳媒集團William Reed,後來又吸引了包括聖培露(San Pellegrino)和The Diners Club信用卡公司在內的大牌贊助。

 

  這份榜單不設置餐飲、環境百分比等方面的絕對性准則,說是為了“確保榜單結果的多樣化”。從評選結果來看,創新性強的餐廳似乎更受青睞,而許多老派的米其林餐廳卻排名不高,甚至根本沒有進入榜單。這也導致法國廚師對它極為不滿。

 

  2017Best 50榜單的第一名Eleven Madison Park,擺盤驚為天人,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它形式大於內容。

 

  Jol Robuchon(在全球Best 50裏沒有入圍餐廳)和Alain Ducasse2016年掉出全球Best 502017年回歸)都參加或者發起過簽名抗議活動,法國人猛烈抨擊BEST 50的評選機制不透明(等等,米其林就透明嗎?),商業贊助影響公正性等等……

 

  Best 50倒也我行我素,2002年最早的一期榜單,前十名裏還有五家法國餐廳,到2017年,榜單裏只剩下一家米其林二星的法國餐廳。

 

  這可能也是Best 50與米其林最大的區別。Best 50的榜單變化極快,每一年都是獨立評選。前一年的高分餐廳跌出榜單,或者新餐廳突然空降,都是常有的事情。而且,它關注的地區非常廣泛,在北歐、南美等地的許多餐廳,都靠Best 50獲得了很高知名度。

 

  Noma就因多次在Best 50中登頂而聞名世界

 

  但不管怎麼說,Best 50的出現,畢竟打破了米其林指南在餐廳評選領域一家獨大的格局,這對食客而言,未嘗不是件好事。

 

  2 | 大眾化的餐廳指南

 

  站在大眾的角度來看,我們需要米其林指南,Best 50這樣高高在上的榜單,也需要一些更生活化、互聯網化的餐廳指南。

 

  譬如大陸的大眾點評、香港的OpenRice,日本的Tabelog,國外的YelpTripadvior等等,都不依靠專業評委,只根據普通用戶的評分給餐廳排名。看起來公平,其實也有一定問題。宣傳多、人氣旺的店,排名一般靠前,口味卻未必最好,店家給食客一些小恩小惠以換取好評的事也不鮮見。

 

  我曾經和Chris(那個拿遊標卡尺量小籠包的老外)聊過在大眾點評上找餐廳的方法,他的竅門是:挑那些口味分在7.5-8.5分之間的餐廳,再看具體的評價。8.5分以上,尤其是相對便宜的餐廳,反而容易出現偏差。

 

  在南極電臺裏,Sankin老師也提到用大眾點評找餐廳會遇到的問題:

 

  “性價比”在用戶對於餐廳的評價中,占有很大比重。

 

  馬太效應明顯,火的餐廳容易更火,而且現在營銷號非常善於把餐廳包裝為“潮流餐廳”。

 

  一些好餐廳只在小圈子裏口口相傳,並不為大眾所知。

Tabelog

 

對比同類點評網站,Tabelog可能是最好用的一個。雖然App下載很麻煩(需要切換到日本的App Store),還有語言障礙(中文和英文版都做得極爛),但界面簡潔高效,信息極其詳盡,大部分食客都極具敬業精神,跟著它的評分去吃飯,基本上比米其林更好用。同時,Tabelog還有自己的榜單The Tabelog Award,每年評出金、銀和銅獎,也很有指導意義。

 

  如今,國內也有很多平臺、媒體在做這類榜單,然而,說句實話,大部分都是為餐廳做推廣,不看也罷。倒是大眾點評最近在做一個“黑珍珠餐廳指南”,尚未正式推出,不過已經可以在App裏看到入圍名單。

 

黑珍珠餐廳指南

 

和大眾點評平時按用戶評分排名的做法不同,這個指南邀請了烹飪專家、KOL們組成評審委員會,出具入圍名單,公示後結合各界意見和匿名探訪結果,決定最終榜單。

 

  上海地區的入圍名單裏,既有拿獎到手軟的Ultraviolet,也有海派家常小店豪生,還有在古北藏了很多年的烤肉店鐵屋……總之,可以感受到大眾點評在餐飲界的野心,也讓人有些好奇,它正式公布之後會是什麼模樣。

 

  3 | 一份好的餐廳指南,應該長什麼樣?

 

  前陣子知乎出現過一個問題:中國美食博大精深,為什麼始終沒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權威高檔餐廳指南?

 

  在行業中浸淫三年,我們也一直在思考,到底什麼樣的餐廳推薦是有價值的?

羅伯特·帕克

 

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先來看看隔壁的葡萄酒行業。羅伯特·帕克(Robert Parker)是這個行業最有影響力的酒評家,以預測了1982年是波爾多的偉大年份而聞名。但他出名的關鍵,一是出身於殷實的律師家庭,不需要依靠酒行業的資助,所以幾乎是第一個“獨立”的酒評人。二是他的評論穩定性極佳。很多人說Parker的評分只關乎濃鬱度,所以更偏愛美國酒和澳洲酒。此話不假,但也正因為如此,喜歡濃鬱風格的酒的人,跟著Parket的評分來選酒,一般不會出錯。

 

  餐廳推薦也是一樣道理。首先,當然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推薦,而不能接受餐廳的資助、請客,替餐廳做推廣。

 

  其次,評價標准的穩定性也很重要,米其林注重正統,Best 50推崇創新,餐廳榜單具有自己的特色,才能讓食客理解並記憶。更重要的是,食客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,去選擇相應風格的榜單。

 

簡而言之,如果你吃過一個榜單上推薦的幾家餐廳,都覺得符合口味,那麼就可以放心跟隨了——榜單背後的人,大概擁有跟你近似的味蕾呢。

 

 

轉載自企鵝吃喝指南/滬上食評撰稿人Sankin & 小莫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微信公众平台:搜索“中餐日报”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: